【經濟日報╱社論】
在歐元區16國提供4,400億歐元貸款擔保、歐盟委員會負責600億歐元貸款基金及國際貨幣基金(IMF)提供2,500億歐元的融通下,終於制止了全球股災。這像極了被擠兌的銀行,在門口擺了比人還高的現金,期望能安定存款大眾的心。但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樣的舉動解決不了銀行持續惡化的處境,若根本問題未解,銀行最終還是難免被整併或被接管。
歐元區希臘等高負債國雖非銀行,但其處境與銀行類似,其他國家及機構的擔保及融通協助救得了一時,但危機的根除,仍須視其經濟結構的調整結果而定。所以,國際協助只能幫希臘止血,希臘即使做到降低財政赤字,也還是提升不了還債能力。因此,歐元照貶不誤,與希臘面臨相似困境的西班牙及葡萄牙,主權債務風險依然很高。
此次的歐債風暴凸顯過去歐元區經濟繁榮的假象,也戳破強勢歐元的虛幻。以歐元區16國的經濟實力來看,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都已中箭落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盧森堡、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塞普勒斯及斯洛伐克的經濟規模則太小,尚有穩定分量的國家只剩德國、法國及荷蘭。因此,想要單憑歐元區力量救起歐豬五國(PIIGS),恐怕反將整個歐元區拖下水。
金融危機的起源在於債務太多,一旦多到幾乎還不了,甚至到了須以債養債的地步,那麼後期發的債不是沒人要,就是得付出高昂的利息,形成惡性循環。為此,歐元區把國家財政標準訂在政府債務餘額及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不高於60%及3%,但整體歐元區政府債務占GDP比率從來沒有低於60%,去年為78.7%,2011年將攀上88.5%,而希臘及義大利更早已超過100%;財政赤字占GDP比率也是如此,預估2011年時整體歐元區要降至6%都很難。
因此,要徹底解決歐元區的債務危機,除了節省支出,更重要的是積極提升GDP及償債能力。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顯示,使亞洲從容度過那次金融危機的道理及方法不難,就是貨幣貶值、積極出口、累積外匯、增加儲蓄,國家的償債信用才能真正出現結構性翻轉。
對歐洲消費者而言,歐元貶值雖然會讓進口品變貴,卻有助於歐元區對其他地區的出口。最近台中港倉儲區停滿了1,600輛德國雙B(Benz、BMW)高級汽車,創兩年單月新高,除了證明台灣消費意願的回升,更反映出歐元貶值的效應。不過,歐元貶值對歐元區各國的影響顯然不會一致,對每年貿易順差金額已達到千億美元的德國而言,可能帶來過熱風險;對法國而言,可以吸引更多的觀光客;至於最急需協助的歐豬五國,歐元貶值會帶來一定效益,但若其外銷市場無法擴大到歐元區以外,這個效益就會大打折扣。
相較於雙B出口的擴張,以經營歐洲市場的台灣雙A(宏碁acer、華碩ASUS),卻得面臨保市場或保毛利的抉擇難題,但若在歐洲擁有生產基地,則所受衝擊較小。因此,歐元危機意外凸顯了區域外貿易市場對歐洲出口利益的重要性;相對的,從亞洲的出口競爭而言,則顯示了生產基地分散的重要性。
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在即,歐元區經濟情勢的演變提醒台灣,拓展兩岸以外貿易市場及生產關係的必要性;隨著歐元及美元相較亞洲貨幣的貶值趨勢,台灣過去生產基地集中亞洲、最終商品市場偏向歐美的情形,亦須開始思考調整,而生產基地的全球布局及亞洲市場的經營正是首要之務。
【2010/05/15 經濟日報】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